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运营推广
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3:40:59编辑:北窗高卧网浏览(75)
就是说,仁的境界必然包含勇的要素。
李学勤先生于次年发表的《楚简〈恒先〉首章释义》是最早的研究文章之一,文中十分肯定地说:‘恒先在此应当连读,作为一词。因为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,往往有把首句中前两个字作为题目的情况,这两个字却往往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名词或概念。
首先,笔者不赞同把恒先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概念,笔者认为,恒本身就是一个表示永恒、恒常、惟一、绝对等终极意义的最高哲学概念。化物者未尝化也,其所化则化矣。本体论追寻万物存在的形上根据,老子、庄子的道论和《管子·水地》的水本原论最为典型。生成论则探讨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。笔者认为,恒先或是恒究竟何者才是《恒先》中的核心概念,仅仅在恒先无有这一命题上转来转去是无法确定的,而应该着眼于《恒先》全篇,从文本上进行详细的考察,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。
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《黄帝四经》的出土,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相关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,但在这个问题领域,情况也没有改变,因为《黄帝四经》中关于天地生成和万物本原、本体的论述,虽然提供了前所未见的新材料,但也仍然是围绕着道这个核心范畴进行的,同传世典籍并无二致。总之,同恒先相比,恒作为《恒先》全篇的核心概念,显然有着更为充分的文本根据。建立认识论学说的哲学家还有张东荪。
只有中国文化是居中的,最合于人生,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孔子儒学(他对宋明儒学有些批评),其核心就是以仁为基础的家族伦理。梁漱溟所关心的,始终是文化价值的问题,并且从人的心灵问题入手求得理论上的说明,他被尊为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也就是说,在涉及价值观的问题上,科学有没有界限以及何为界限的问题。从道的观念出发讨论认识问题,不仅弥补了中国认识论的缺失,而且为吸收西方哲学建立中国的认识论学说进行了可贵的尝试,作出了历史性贡献。
这里不仅指出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,而且指出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,在认同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哲学,而不是跟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后面抹杀中国哲学的特性。其关键是智的直觉的提出。
这一类学者认为,五四精神不是继承多了,而是发扬不够,所以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。但他力图摆脱西方哲学的心物、主客二分法,并批评了西方在认识问题上的人类中心论。中国哲学确实很重视负的方法,而西方哲学主要是正的方法。同时也提出这样的问题:是不是只能运用西方的某一种哲学及其方法研究或建构中国哲学?也就是说,能不能超越前辈学者而有新的前进、新的创造?这决不意味着不需要了解和吸收西方哲学,而是需要更多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哲学。
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时期,要发展中国哲学,就必须提倡理性精神。熊十力哲学在方法上强调直觉,或以直觉为其主要方法。其世界文化背景是,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,在西方引起了某种恐惧感,进而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了疑问,像斯宾格勒这样的学者甚至提出西方的没落这样的口号。在后来的研究中,他除了对张载等人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之外,很好地运用了解析的方法,对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范畴进行了精深的解释。
二、科玄论战中的哲学问题及其影响 五四以后,在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具有哲学意义的论战,即科玄论战(又称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)。与此相关的,有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之争,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之争。
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影响的胡适,出版了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(上册),第一个打破了经学方法,采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写中国哲学史,使人耳目为之一新。冯友兰所说的分析命题是不是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分析命题,这是另外的问题(事实上,当时就有人指出,他的四个命题并不是真正的逻辑命题)。
他提出的理、气、道体、大全四个主要概念,都来自宋明理学,但意义确实不同,这四个概念是由四组逻辑命题得出的。金岳霖又著《知识论》一书,开辟了中国现代哲学的一个新领域——认识论领域。五、中西结合的其他尝试 重建中国哲学的另一位重要哲学家是贺麟。物则随心而转,故有生命意义但是无论如何,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即理性化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冯友兰似乎综合了梁漱溟、熊十力等人关于直觉的说法,又总结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,包括佛学与道家的思想,重新肯定了直觉的重要作用。
用冯友兰的话说,在熊十力哲学中,道就是‘大用流行,是具体的,不是一个概念,一条命题,所以称为道体。一个人所有的概念的高低,就分别出他的精神境界的高低。
那么,在《新编》的总结中,全部的哲学问题都是为了提高精神境界,境界问题变成整个哲学的核心问题。天人关系不只是认识关系,首先是存在的关系,人既是理性的动物,也是情感的动物,情感正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。
[16] 金岳霖:《论道》,第215页。但这不是完全回到《新原人》,而是将哲学的概念认识变成境界的问题了。
[5] 这就意味着,他不只是一般地回到新理学的哲学立场,而是回到以《新原人》为核心的哲学立场,并将人生境界变成一般的精神境界,以精神反思说明之。理解不能离开人和人生,知识则是有关具体对象的。他还认为,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些‘受用或教训[3],而真正的受用是什么呢?就是他后来在第七册第九章——冯友兰的哲学体系和第十一章总结中所说的提高精神境界。任何概念认识都是对象认识(而且是抽象的),哲学的概念认识也不例外。
这不仅仅是为了一场争论,而是为了哲学的未来。存在是指人的存在,人的存在不能离开宇宙自然界,因此又有其宇宙本体论的来源。
所谓境界,既有认识的问题,也有情感的问题,它不仅是一种概念,而且是一种情操、情趣,二者又是很难截然分开的。他还用王阳明《朱子晚年定论》中的一条资料即朱子承认向日支离之病,以说明理学与心学实现结合与统一的必要。
[21] 理学中的道就是大用流行,不是静态的,而是动态的,对此不能用概念,而要用直觉,所谓体道就是直觉。[14] 冯友兰: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,第244页。
如果偏说理在物,是心的方面本无所谓理,全由物投射得来,是心纯为被动的,纯为机械的,如何能裁制万物,得其符则?我们不可舍心而言理。《简史》不只是一部哲学史著作,而且代表冯友兰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,其标志就是,不是哲学的某一部分,而是哲学的全部都是解决境界问题。《论道》中的最高命题是无极而太极,但这不仅是逻辑的命题,而且是有价值意义的,无极而太极不仅表示方向而且表示目标,表示价值[17]。而在西方哲学史中,从未见到充分发展的负的方法。
[4] 特别在总结中明确提出,这正是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,不只是学习哲学史的目的。《新编》一方面讲共相与殊相、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,亦即所谓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,并且改变了新理学体系中有也是存在的旧观点,主张有而不存在。
方法问题最能说明中西哲学的特点,冯友兰对此有深刻认识。用概念与直觉的结合来解释精神境界,应当说是冯友兰哲学思考的最后结晶。
现代理学家金岳霖提出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这个说法,哲学界一时感到很诧异,认为这个提法太贬低了哲学的价值。[2] 冯友兰: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第一册,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,第9页。
相关文章
- 图片制作成视频软件哪个好用(图片制作成视频软件)
- 中国将加强PM2.5监测 信息发布与治理
- 2012年为有纪录以来全球第九热年份
- 葡萄牙推出节能环保发电秋千
- 1109千家耻辱日(1109千家耻辱日)
- 《2012创新型国家发展报告》发布创新城市北京居首
- 贵阳市生态文明委部署“两库一行动”
-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?
- 附近手机维修店位置(附近手机维修店)
- 评论:对地下水高压排污当以投毒罪论处
- 月亮陨石的特征是什么样的(月亮陨石的特征是什么)
- 臭氧浓度全国最高 广州PM2.5治理臭氧是难题
- Windows无法连接到打印机0x00003e3
- 深圳建设银行营业时间宝安区深业新岸线
- 70%城市没发布空气质量数据
- 苹果手机激活错误如何恢复手机(苹果手机激活出错怎么恢复手机)